开云全站登录
首页 > 云开科技官网首页网址

环境监视测定行业深度变革:智能化浪潮重塑千亿市场新格局

发布时间:2025-05-01 06:25:39 作者:云开科技官网首页网址

  4月10日至12日,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在北京举行。本届展会以“践行‘两山’理念 服务‘双碳’战略 创新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”为主题,来自国内外的逾千家环保企业参展。

  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党委书记、会长郭承站表示,近年来,生态环保产业加快绿色科学技术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,做强绿色制造业,发展绿色服务业,壮大绿色能源产业,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,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,取得显著成效。

  作为反映美丽中国“颜值”的“镜子”,生态环境监视测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如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视测定司司长蒋火华所说:“美丽中国美不美、美在哪,既要靠人民群众对蓝天、碧水、净土、青山等的主观感受来评判,也要靠科学、客观、可比的监测数据来表征和衡量。”

  据了解,生态环境部正在从制度、管理、技术、队伍等方面发力,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体系。就制度方面而言,此前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《生态环境监测条例(草案征求意见稿)》(以下简称《草案征求意见稿》)已收到反馈意见近400条。生态环境部将积极努力配合司法部做好立法调研、论证等工作,力争推动条例早日面世。

  一场静默的技术革命正在环境监视测定领域展开。在“双碳”战略与工业互联网的双重催化下,这个曾以硬件设备为主导的传统行业,正经历从“感知末梢”到“智慧中枢”的蜕变。工信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2年我国环境监视测定产业规模突破430亿元,2024年预计增至513亿元,其中智能化解决方案成为核心增长引擎。

  环境监测网络的扩张速度,成为衡量中国环保决心的标尺。据生态环境部统计,全国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数量三年内翻番,县级覆盖率从2021年的72%跃升至2023年的92%。在长江经济带,由1.2万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构成的“生态天网”,每15分钟刷新一次母亲河的健康数据。

  政策工具箱的持续扩容,推动市场机遇向纵深延伸。2023年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》首次将碳排放监测纳入法定体系,直接刺激碳监测设备需求爆发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4年上半年红外光谱碳监测仪招标量同比激增270%。噪声监测领域同步增长,全国声环境自动监测站两年内扩大4倍。

  “政策导向正从数据采集转向数据价值挖掘。”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有经验的人指出,新修订的《生态环境监视测定条例》明确要求建立数据共享机制,倒逼行业智能化升级。目前全国17个省份建成省级生态环境监视测定大数据平台,日均处理数据量超10亿条。

  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技术的引入,正在改写行业规则。通过为每台设备赋予唯一“数字身份证”,监测数据实现全流程溯源。江苏某工业园区试点中,该技术使设备故障响应时间从8小时缩短至15分钟,数据造假率降至0.02%以下。

  传感器技术突破更引人注目:中科院研发的量子点气体传感器对PM0.3检测精度达万亿分之一,功耗仅为传统设备的5%;深圳团队开发的柔性电子鼻可识别138种VOCs成分,成本降低60%。这些创新推动监测设备从“实验室仪器”向“泛在感知终端”进化。

  数据智能催生新商业模式。阿里云“环境大脑3.0”融合气象、交通、工业排放等138类数据,污染溯源准确率提升至89%;成都某企业推出的“监测即服务”模式,允许中小企业按数据使用量付费,已吸引超2000家企业接入。

  行业洗牌速度超出预期。传统设备制造商份额从2019年68%下滑至2023年51%,而具备AI能力的解决方案商市占率三年内从5%跃升至22%。长期资金市场印证此趋势:2023年环保监测领域23笔超亿元融资中,17笔投向数据建模与平台运营企业。

  跨界竞争重塑生态。华为“环保数字底座”接入全国30%省级监测平台,其边缘计算设备将数据预处理时间压缩至毫秒级;京东物流将环境监视测定与供应链结合,为化工公司可以提供碳排放实时核算服务。传统企业被迫转型,某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占比从5%提至12%。

  细分领域爆发式增长:海洋监测浮标年替代率达50%,工业园区“电子哨兵”系统三年市场规模增长7倍,生物监测技术通过一系列分析苔藓、鱼类等生物指标,开辟生态评估新维度。

  碳监测打开百亿级市场空间。全国碳市场MRV体系完善催生设备更新需求,机构预测仅火电行业CEMS改造市场达74亿元;欧盟碳关税压力下,出口型企业碳足迹监测服务价格三年上涨300%。

  数据要素价值加速释放。上海数据交易所首批环境数据产品溢价率达45%,涵盖空气质量预测、污染源画像等类型;浙江“环境数据贷”以监测数据为信用背书,累计授信超20亿元。

  国产技术全球化进程提速。监测设备出口额近三年年均增26%,“一带一路”市场占有率突破37%。某企业为沙特建设的智慧监测系统集成卫星遥感、无人机巡查技术,使该国环境执法效率提升60%。

  行业狂飙中深层矛盾显现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省级监测平台数据利用率不足30%,环保部门使用数据模型80%依赖国外开源算法,监测设备运维人才缺口达3.7万人。

  标准体系滞后制约发展。40%新型智能监测设备缺乏国家标准认证,市场存在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现象;尽管《生态环境数据安全管理规定》已出台,监测系统受网络攻击次数仍以年增15%的速度攀升。

  破局需生态共建。头部企业联合高校攻关微型质谱仪等“卡脖子”技术;多城市试点“监测数据+”模式,打通环境数据与城市规划、公共卫生系统;清华大学等高校开设“智慧环境监视测定”微专业,计划三年培养5000名复合型人才。

  据预测,2027年中国环境监视测定市场规模将突破800亿元,智能化解决方案占比超60%。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监测系统细分领域,2022-2024年市场规模分别为4.6亿、5.0亿、5.5亿元。这场静默的革命,正推动环境监视测定行业迈向数据驱动的价值新纪元。

  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我网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

 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《关于新冠疫情防控与病毒溯源的中方行动和立场》白皮书

 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《关于新冠疫情防控与病毒溯源的中方行动和立场》白皮书

上一篇:“智能化+全要素”破题环境监视测定智易时代闪耀2025中国环博会

推荐产品